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业务范围

你的位置:星欧注册 > 业务范围 > 大将黄克诚病逝,妻子更改悼词中的“突出贡献”为“贡献”,为何

大将黄克诚病逝,妻子更改悼词中的“突出贡献”为“贡献”,为何

发布日期:2024-07-29 13:36    点击次数:70

1955年,中南海怀仁堂中举行着一场盛大的军队授衔仪式,共有1048位开国将帅被授予不同军衔,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十大元帅。除此之外,就是紧随其后的十大开国大将。

然而,其中名列第三位的大将黄克诚,却格外令人在意。因为算不得名正言顺的武将,却能力压其他将领。

不过,对于黄克诚而言,军衔大小不过是身外之物。甚至连他逝世后,其妻子唐棣华也将安排后的悼词中的“突出贡献”改为“贡献”。

黄克诚的一生中为国为民做出怎样的贡献?其妻子又为何固执地要删掉“突出”这个词呢?他们夫妻之间又有怎样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呢?

丰功伟绩的一生

国家存亡之际,全国各地的志士纷纷走上革命道路,其中来自湖南的革命者更是走出几位鼎鼎大名的革命者,比如开国领袖毛主席、“两把菜刀闹革命”的贺龙等等。

而黄克诚也是从这片充满革命思想的土地出生……

1902年,湖南省永兴县下青村的一户贫农家中,一个男婴呱呱落地,并取名为“黄克诚”。其父母为添新丁一事兴奋不已,但是,原本艰难的生活更加日益维艰。

不过,那时没有人能预料到,黄克诚能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困境中,蜕变成国家功臣。

1927年,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在“反革命政变”的怂恿下,公然对国内的革命者与爱国人士进行迫害,“白色恐怖”的氛围充斥着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,国家的命运陷入绝境。

彼时,黄克诚已经在当地革命运动的浪潮中,顺利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。在组织的号召下,他加入朱德领导的湘南起义部队,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。

刚开始,黄克诚的才华与能力并未得到完全展现,但是,自工农红军部队集结井冈山后,他的战略思想彻底凸显。

那时,我党初次成立革命根据地,再加上战士们来源复杂,亟需整军并进行根据地建设。而黄克诚与朱德通力合作,解决了很多麻烦,为革命初期的武装斗争提供了保障。

之后的土地革命中、反“围剿”斗争与长征中,他更是尽显军事后勤与军队组织动员的能力。

抗日战争爆发后,黄克诚担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的政治委员,与师长徐海东一同转战晋冀豫边区。而后,他又率部与彭雪枫合编,组成八路局第四纵队,并继续担任政委。

不过,真正让黄克诚在军中名声大震的事件,是苏北盐城突发的海啸。

1941年初,皖南事变发生,组织上决定重新整修新四军,派出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,并率部前往苏北盐城组织抗日斗争。但是,他刚抵达目的地后,就被眼前的景象给惊住了。

原来,因为多日的暴风雨引发海啸,房屋坍塌,当地百姓们流离失所,哀嚎声不断。黄克诚泪眼婆娑,立即组织战士们与当地政府一同努力,终于在当年7月底完成修筑海堤的工程。

临离开时,百姓们乌压压地站成一排,欢送他的部队。而组织听说后,也送来嘉奖,但他却不以为然,别人提起时,也只是淡淡地回答:“我的革命初衷是让百姓们能安居乐业,而且换做任何人,都会这样做。”

一次次用血和汗换来的成绩,让党组织注意到拥有不俗能力的黄克诚,连毛主席都无条件支持他的决定。

1943年,日军的一个独立团对我军驻扎在盐城的新四军发进行“扫荡”,并且还出动了上百艘军舰与两百多架飞机,其攻势来势汹汹。

担任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召开紧急作战会议,在政治委员刘少奇等人的建议下,他们打算正面抗争日军,甚至还立下军令状:“盐城是华中根据地的大本营,就算是全军覆没,也绝不能让敌人得逞。”

然而,就在大家信心满满之际,角落中突然传出声音:“敌强我弱的形势非常明显,我们不应该正面对抗,而是‘分散游击’伺机而战。”

陈毅疑惑地望去,发现提出相反想法的人竟然是先前一声不吭的黄克诚,他直接喊道:“新四军里除了饶漱石,你是第二个反驳我的人。”

要知道,我军部队纪律一向严明,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指挥,再加上当时支持正面迎战的人占多数,黄克诚只能服从命令。不过,在发觉战况不乐观后,他还是决定上报自己原来的意见。

毛主席得知后,立即电令刘少奇:“放弃盐城,立即撤军。”

事实证明,黄克诚的战略目光确实不容小觑。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,他果断向主席提出“抢占东北”的作战计划,还主动请缨,带领新四军第三师赶赴东北。

要知道,那时新四军中的战士们大多是南方人,而东北天寒地冻,气候的巨大反差令一些人很快生病。但是,黄克诚一马当先,一边动员军中的作战信心,一边为战士们争取后勤保障。

很快,解放军战士们克服困难,取得一系列胜仗,特别是辽沈战役,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而主持后勤工作的黄克诚功不可没,称得上功勋卓著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黄克诚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外号“黄瞎子”,这是因为他从小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导致的,因此经常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。但是,却总是不管不顾地冲在前线,经常遭遇命悬一线的时刻。

为此,彭德怀曾经严厉批评过:“黄克诚同志,你身为一名指挥员,待在后方指挥作战是你的任务。不要整日想着去战场上,敌人见你戴着眼镜,自然以为你是大官,不打你打谁!”

不过,黄克诚却反驳道:“自我参加革命起,就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,而且我身为指挥者,更应该与战士们共患难。”

新中国成立后,他依旧没有停下为革命奋斗的步伐,在担任天津市长的期间,战后重建和经济建设等发展工作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。而后又被调往湖南主持党政军工作。

那时,黄克诚担心自己不能为家乡做实事,一度拒绝组织的安排,直到毛主席的来电:“你为天津发展而作出的贡献,我都看在眼里。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运用到我们家乡的建设中,让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。”

主席委以重任的语气,令他不禁动容,终于走马上任,在剿匪与促进发展的任务中兢兢业业,贡献极大。随后,他更是升任军委秘书长、国防部长第一副部长与总后勤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等职位,在后勤工作上发光发热。

如此地位高、功劳大、能力强的黄克诚,被授予开国大将的军衔可谓是实至名归。但是,他却从来不会因职位高低而动摇共产主义信念,甚至变得对自己格外要求严格。

而黄克诚的家人也在不经意间受到他的影响……

以身作则,严格要求家人

说起黄克诚与妻子唐棣华的爱情故事,称得上是“两厢情愿”的双向奔赴。

1937年秋天,黄克诚率部抵达苏北阜宁县,而唐棣华自学生时期就经常参与爱国运动,入党后被安排到阜宁县担任县委书记。

因为工作重合,两人之间有了很多接触的机会。

唐棣华初见黄克诚时,对方骑着一匹红色的骏马,戴着眼镜,她心底里不由得疑惑:“别的司令员都是长相魁梧,怎么这个人看起来斯斯文文,太不像个军官了!”

不过,当时因为双方都太不熟悉,并未过多交流,直到苏北地区的地委书记杨纯的出现。

这天,杨纯又拉着唐棣华前往黄克诚的司令部,一进门就看到摆放在角落的皮箱,杨纯兴奋地说:“看起来我们有口福了!”

黄克诚也没有见怪,径直打开皮箱,但里面并非吃食,而是满满当当的书籍。杨纯有些失望,但唐棣华却两眼放光,爱不释手地翻阅起书来。

“原来这个姑娘也是个‘书虫’啊!”

这次小插曲后,唐棣华与黄克诚经常聚到一起谈论书籍,相同的兴趣爱好让两颗星越靠越近。终于在1941年,两人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。

在那段奔波抗战的艰苦岁月,他们这对革命夫妻相互携手,迈过不少难关。不过,无论是自己,还是家人与亲朋好友,黄克诚都一如既往地公私分明。

建国后,唐棣华的父亲因为抗战时期的过错被判处死刑,她得知后想要黄克诚给予帮助。但是,黄克诚却摇摇头,说:“岳父的罪名已经坐实,绝无更改的可能。你应该清楚,我肯定不会帮这个忙。”

不过,黄克诚见唐棣华连日痛哭,实在于心不忍,最终同意妻子在岳父行刑前作最后的告别。另外,儿女们也自小接受着严格的家风教育。

“虽然条件变好了,但我们作为党的高级干部,一言一行都会产生影响,应该注重党风与政风。此后,我定下两条规矩:一是不准动用公家车办私事,二是不准向公家伸手要求照顾。”

黄克诚的心中装着国家与人民,所以才会做出如此苛刻的要求。不过,对于父亲的这种安排,儿女们一开始也有一些不理解的地方。

1978年,长子黄煦定下了婚事,黄克诚高兴之余,嘱咐妻子唐棣华:“儿子结婚是好事,但不能大操大办,而且按照我的原则,不能动用公车。”

其实,当时的黄煦丝毫没有借助公家权力的想法,但是听到父亲在自己大喜之日还立下如此苛责要求,心中顿生不满情绪,反驳道:“我没有说用公家车,再说了,我用车付钱总可以吧!”

虽然我们比其他干部们要过艰苦些,但“我们与普通老百姓相比,已经算得上过得好。而且你们个个争气,靠着自己的本事找到工作,我很欣慰,以后还要保持这个品质。”

黄克诚一脸郑重地说完后,又举出毛主席在世时勤俭节约的优良家风的例子,儿子黄煦连忙认错,说:“我早就决定用自行车当婚车,接新娘子回家。您放心,绝对不会违背您的原则。”

正因为四个儿女们谨遵父亲黄克诚教育,都有了非常好的前途。

长子黄煦清华大学毕业,任职北大计算机教授,次子黄晴北大新闻系毕业,曾任人民日报海外部主任,长女黄楠北大物理系毕业,任职中科院教授,次女黄梅是留美博士,回国后在社科院任职。

不过,真正影响妻子唐棣华作出令人惊讶的决定的原因,是黄克诚卧病在床时的表现。

生命最后的要求

“我已经不能再为党工作了,请不要继续在我身上浪费钱财与资源,将药留给有需要的同志吧!”

这是黄克诚在临终前重复说过的话。自1977年起,他的身体状况一直时好时坏,在1986年更是因为肺心病加重,住进301医院接受治疗。

然而,令人想不到的是,在人生即将走向终点的黄克诚却从未想过要挽留自己的生命,而是惦记着其他人的生命,想要在生命的最后,为国家做出最后一份贡献。

那时,不少工作人员劝说:“你为国家与人民做出足够多的贡献,人民需要你多活几年,你不应该拒绝这份心意,好好地接受治疗吧!”

可是,他却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:“我已经是个油尽灯枯的人,不应该再浪费人民的钱财来治疗!”

黄克诚不仅是口头上说说那么简单,只要是苏醒的时间,他就会拔掉身上的输液针头。不过,医护人员寸步不移地守护在侧,及时观察他的情况。

1986年12月,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与家人的期望中,黄克诚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,84岁的功勋一生落下了帷幕。妻子唐棣华清楚他低调谦逊、不在乎功名地位的性格,因此在看到悼词中有“突出贡献”等形容词后,才会提出唯一要求。

“如果丈夫在世,肯定会选择这样做。他这一没有给自己争取过什么,我们还是尊重他的意见吧。”

这是唐棣华认真考虑后做出的决定,而组织也欣然同意。但是,黄克诚作出的伟大功绩永远被记录在史册上,得后世缅怀与学习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星欧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